喀什地区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南疆四地州新疆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讲述新 [复制链接]

1#

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正在上音乐课。本报记者王壹摄

我们*的一切*策,都要围绕合民意、惠民生来制定和落实。我们的农村*组织,一定要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堡垒。有了这一条,无论抓稳定还是抓发展,都会有力量、有后劲。——习近平

天山以南,昆仑山以北,南疆是个好地方。

绿洲如宝石般镶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,金色胡杨林沿着塔里木河绵亘蜿蜒,帕米尔高原上冰封千里、白雪皑皑,繁忙的中巴公路续写“丝绸之路”传奇,多民族文明在此地荟萃积淀。

然而,沙漠雪地的壮美背后,是生存条件的艰苦和恶劣。作为*贫困面最大、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,南疆四地州集边境地区、民族地区于一身,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,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,贫困人口占全疆贫困人口的85%以上,是*乃至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。

年4月27日至30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*视察期间,深入天山南北田间地头、工厂车间、农户家中和*生产建设兵团调研,使*各族干部群众备受鼓舞。

5年后,沿着总书记的足迹,记者一行来到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,听村民讲当年的故事,细说这5年来的变化。

村子强起来——*府扶持引导,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

年4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阿不都克尤木·肉孜家中,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,让阿不都克尤木·肉孜一家备受鼓舞、感恩于心。

阿不都克尤木·肉孜的新家,是一座整洁宽敞的农家小院,花圃里月季、矮牵牛、万寿菊争奇斗艳;肥硕的肉牛在养殖区安静地吃着草料,肉鸽在笼舍里咕噜噜叫个不停。时尚又现代的沙发等家具布满房间,餐桌上摆放着待客用的馕饼和品类多样的干果。

“5年前,我们住的是土房子,走的是土路。现在我们住大房子,用天然气,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,*和*府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。”谈起这5年的变化,阿不都克尤木·肉孜的妻子、38岁的女主人阿依谢姆古丽·艾则孜指着墙上张贴的老照片对比着对我们说。

阿依谢姆古丽·艾则孜告诉记者,如今家里已经从两头牛扩大成12头了,日子红火起来了,“那个时候一年有1万元左右家庭收入,现在养牛收入就有5万元,养花收入今年底会有3万元,加上出租农机、养鸽子的收入等等,一年接近10万元。”

村*支部书记田义修介绍,脱贫攻坚战打响前,村子到处都是土坯房、土棚圈、土围墙,用水难、行路难、安居难。年起村里加大实施了“安居富民工程”,每户补助2.85万元,新盖安居富民房套。托克扎克镇抽调干部组成人居环境整治突击队,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帮助群众整治庭院、发展产业、促进增收。到年,阿亚格曼干村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,实现全村整体脱贫。

阿亚格曼干村坚持把产业发展,作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。全村对亩土地进行流转,用于种植果树、花卉和苗木、中草药、葡萄,其中亩土地种植红叶海棠、丝棉木、法桐、冬青球、金叶榆等景观树,打造苗木基地,供应周边县市城市美化绿化;亩种植葡萄采摘园;亩土地种植万棵土桃实生苗,供应喀什地区苗木市场;亩土地种植西梅;40亩土地种植中草药白芍、防风。

阿亚格曼干村也有了自己的合作社——“瓦日斯”农民专业合作社。“瓦日斯”在维吾尔语里是“传承”的意思,他们希望把“扎扫把”这门传承了多年的老手艺盘活起来。85岁的玉苏甫·阿卜杜拉是村里最年长的手艺传承人,老人家已经扎了65年的扫把,至今仍然身手矫健,“吃得好,穿得好,我也不老了。”

合作社的厂房里,堆满了高粱秆。几十个村民相对而坐,正专心地扎扫把。29岁的塔依尔江·萨依提手脚口并用,动作麻利,平均15分钟就能捆扎出一把扫把。“紧俏得很,不愁卖!”合作社理事长阿布力克木·麦合苏木告诉记者,“现在合作社吸纳了多农户,他们有的集中到厂房里扎,有的领上材料在家里扎。合作社一年能生产扫把多万把,主要在南疆四地州销售,年销售额可达到0多万元。”

43岁的赛麦提·斯提瓦力迪一家曾经因病致贫,母亲患有冠心病,每年光医药费就花费数万元。这让家里只有5亩菜地的赛麦提·斯提瓦力迪感到不堪重负,尽管闲暇时间扎扫把带来了一些收入,相比高昂的医药费仍然是杯水车薪。年,村里全面落实“先诊疗后付费”大病医疗统筹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免费普惠*策,“新农合”“新农保”参保率达%。村民看病不再需要缴纳押金,只需要医保支付,扣除保障范围后还存在支付困难的,可以分期付款。

“3个孩子上学不用花钱,母亲看病享受医保后每月只要花费三四百块钱,现在的生活负担大大减轻了。”赛麦提·斯提瓦力迪高兴地说。

“上得起学、治得了病、住得起房、养得起老、走得上好路、挣得到钱、学得到技术……”变化,就发生在村子里的每家每户、一庭一院间。

精神富起来——教育从娃娃抓起,富口袋更要富脑袋

6月3日,阿亚格曼干村的天空格外晴朗。46岁的努尔麦麦提·艾则孜起了个大早,换上节庆才穿的白衬衫和黑西裤,来到了村委会。每周一升国旗,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。

9点钟,村委会的广场上座无虚席。多名村民着装正式,屏气凝神,等待国歌奏响。随着国旗冉冉升起,村民们歌声嘹亮,用熟练的国语高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。

近年来,南疆地区全力推进幼、小国家通用语言教育,“95后”“00后”们基本上都可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。

“儿子读书要交学费,孙子们读书不用交学费了!”80岁的老奶奶萨伊木汗·买买提告诉记者,作为村里最早一批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孩子,她的大孙子艾孜热提艾力·塔里普7岁开始接受双语教育,享受了南疆15年免费教育的惠民*策,今年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后,应聘到建筑公司上班,一个月的工资有0多元。

“小鸟爱绿绿的大树,蜜蜂爱红红的花朵,我爱我的中心小学校……”在努尔麦麦提·艾则孜家里,能歌善舞的努热妮萨·努尔买买提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快板。谈及她的梦想,小女孩羞涩地告诉我们,她想成为一名舞蹈家。

“小手拉大手,一起学国语。”努尔麦麦提·艾则孜的国家通用语言说得溜,得益于11岁的三女儿努热妮萨·努尔买买提每天在身边“吹耳边风”。努热妮萨·努尔买买提就读的托克扎克镇开展了“小手拉大手”活动,让学生做“家庭小教员”,为父母辅导国家通用语言。

“和顾客进行基本交流没有什么障碍了。”努尔麦麦提·艾则孜在县里的大巴扎开了一家服装店,会说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,给他的生意带来了不小的便利,“*和*府给了我们好生活,我们心里暖融融的。”

今年68岁的艾散·伍斯曼大叔已经有48年的*龄,作为一名老*员,他始终不忘自己肩上的担子,总是想法子帮助村民们,尤其愿意资助孩子们学文化。他经营餐馆致富后,从年开始,艾散·伍斯曼大叔连续7年每年给贫困户发放-公斤的大米。年,他给40个孩子在儿童节买了2元钱的演出礼服;年,他出资0元帮助孩子们买校服;年,他给小学买了0块钱的桌椅板凳……

年,赛麦提·斯提瓦力迪一家和全村一起脱贫了。走进赛麦提的家中,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即将完工,羊圈里养着25只羊,母亲生病的负担解除之后,赛麦提家年的总收入达到了5万元,赛麦提不再入不敷出,不仅有了积蓄,也开始学习理财了。也是年,他主动向*组织递交了入*申请书。他说:“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感*恩、听*话、跟*走,民族团结一家亲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

日子好起来——共建文明乡风,共创美好新生活

“受传统习惯影响,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,主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,‘靠着墙根晒太阳,等着别人送小康’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。”疏附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郑创在谈及阿亚格曼干村的致贫原因时说。

在阿不都克尤木·肉孜家采访时,记者恰遇喀什地委书记李宁平来村里走访调研。李宁平认为扶贫工作要从根本入手,“人无志不立,贫无志难脱!”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靠外部环境,更重要的是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。要彻底拔掉穷根,不仅要输送物质营养,更要输送精神营养,激励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,引导他们增强主体意识,扎牢致富根基。“这5年里,喀什地区努力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内生动力,先把落后的思维打扫干净,才能用实干精神去摆脱贫困,让家家都过上美好的生活。”

利用靠近疏附县城的区位优势,阿亚格曼干村发展特色种植,立足打造县城的“菜篮子”供应基地。从年底开始,村里陆续建起座蔬菜拱棚,村民人均年增收0元。

“*策这么好,只要肯吃苦,不愁没出路!”阿布都克热穆同样深有感触。年底,他承包了6个拱棚,种植莲花白、豇豆、大蒜等蔬菜,一年收3茬,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。

“菜篮子”工程不仅解决了群众吃菜难、吃菜贵的问题,还逐渐改变了居民的饮食习惯。长期以来,受历史条件和民族习惯的影响,喀什地区的农牧民喜食牛羊肉。但是,大量食肉导致了农牧民饮食结构不均衡,高血脂、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。为此,疏附县委宣传部想出了一个主意,让村民自己动手做菜吃。

一档“美食在身边”的节目就此产生了。“通过一些美味家常菜的制作,比如干锅花菜、肉炒莲白、红烧茄子……来逐步引导村民学会做菜技巧,既可以改善生活品质,又能掌握一门致富手艺,可谓一举多得。”疏附县电视台台长*顺利向记者介绍,“下一步,我们将结合全县开展的农民技能‘大比武’活动,准备去村里开展做菜技能大比拼,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观摩让群众把做菜技术掌握到家。”

帕提古丽·库尔班原本全职在家照顾4个孩子,现如今,她不出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。村里争取了项目资金万元,建设了4座温室花房,成立了花卉合作社,她是社员之一。两个月来,帕提古丽·库尔班既学会了养花技术,也可以就近照顾孩子们。“现在刚起步,每月1元保底,花养好了,收入会越来越高!”帕提古丽·库尔班在认真照顾花圃的花朵,这些花朵,也承载着她成为一名优秀园艺师的梦想。

“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提升,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,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。”托克扎克镇*委书记许文杰向记者解释道。

年以来,喀什地区开展“倡导新风尚、树立新气象、建立新秩序”为主题的“三新”活动。其中,“吃有餐桌、坐有沙发、睡觉有床”是他们大力提倡的一项乡风文明的举措。

全家混居一室、在地毯上吃饭、院子脏乱差……曾经,这些陈规陋习困扰着阿亚格曼干村民的生活。“思想不解放,观念不转变,精神不脱贫,就难以从根本上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”疏附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绮莲认为。

一场“三新”活动就此打响。村民帕提古丽·库尔班感慨地说:“村民家开始拆土炕,摆放茶几、沙发等新式家具,宽敞的水泥路被村民打扫得干干净净,这都是‘三新’活动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,这都得益于*和*府的好*策,让我们的村子一天天变得漂亮起来。”

阿亚格曼干村原有的陋习旧习,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,村民开始向健康文明的新生活迈进,既与时代接轨,又促进了乡风文明,推动了美丽新农村的建设步伐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